潮汕地区食管癌高发,原因你真的清楚吗

2020-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胸外科肖大伟主任上线

汕头电台《医生来做客》

食管癌是我国的第四大高发肿瘤和第四大致死性肿瘤,而咱们潮汕地区便是其中六大高发区之一。有人说这和潮汕人总是喝烫嘴的功夫茶有关?专家说了,长期饮食过烫(≥70℃),会反复灼伤食管,增加食管癌变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高危因素,以及该如何应对?听听汕大附一院胸外科肖大伟主任详解——

哪些因素导致食管癌?

1、年龄:中老年为好发人群,50岁以上者占食管癌发病率的80%和死亡率的90%。

2、性别:潮汕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比值有随年代递增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中期1.07,80年代中期1.74,90年代末期2.68。

3、职业:潮汕地区高发于农村人群。南澳县食管癌人群中渔民、盐民与农民占93.2%,其他职业人群仅为6.8%。

4、地理环境:食管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海拔较低的南澳县与揭阳市食管癌发病率高于丘陵与海拔较高地带;居民饮用水污染程度与食管癌病死率呈正相关。

5、遗传:南澳岛食管癌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41.69%。潮汕等全国六个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人群中存在2个食管癌易感基因,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其中超过1/3的人有肿瘤家族史。

有人对南澳迁移梅县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南澳居民移居梅县25年,其食管癌年均死亡率为44.16/10万,比南澳88.65/10万低,比梅县18.73/10万高;而移民梅县的食管癌发病年龄50岁,比南澳25岁延迟了25年,而且在50-75岁死亡率未见高峰期,提示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在致癌与促癌方面的作用比遗传因素大。

6、个体易感性:食管癌个体易感性表现为家族史、移民史、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都与发病存在密切相关。潮汕人在历史上是向南迁徙的河南人后裔,然而,潮汕高发区与河南高发区食管癌流行趋势走向不尽相同,提示人群存在个体遗传易感性且具演变性。

7、亚硝胺类化合物和霉变食物 潮汕百姓有食用盐腌海鲜、盐腌蔬菜(如咸菜、萝卜干)与鱼露等习惯,这些食物含有霉变、苯并芘和亚硝胺,是已被公认的致癌物质。潮汕研究显示:多食盐腌食品与鱼露具有食管癌危险性;南澳岛缺乏新鲜蔬菜,咸菜为居民常年食用,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高;居民尿总-亚硝基化合物(TNOC)水平也较高;环境亚硝胺因素可能在南澳食管癌病因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8、烟酒嗜好 潮汕人群烟酒嗜好男性均高于女性,吸烟与饮酒不仅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两者也具有相乘交互作用;嗜酒又嗜烟的发病危险性比纯嗜烟或嗜酒的发病危险性高出倍。

9、茶与烫热食物 长期饮食过烫(≥70℃),会反复灼伤食管而产生慢性炎症刺激作用,促使食管细胞增生,增加了食管癌变的可能性。有研究提示饮用热烫饮料是潮汕食管癌的高危因素,然而,潮汕百姓日常三餐食物过烫与否,喝功夫茶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还是危险因素,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查证。

10、其他 贫穷、低收入生活条件、肥胖、高能量和高脂类食物的摄入等都可能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

长期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精神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以及情绪不稳定也是食管癌致病的相关因素;

环境污染的真菌、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水果对食管癌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奶制品的一些成分能起到防癌作用。

有什么临床表现

早期

1、胸骨后有闷胀的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进食时,隐约的感觉到胸部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却说不出来具体哪里以及怎么样的不舒服。

2、吞咽食物的时候会有哽噎感。在食道癌刚刚开始的阶段,经常会出现小范围的食管黏膜充血、肿胀、糜烂、以及表层的溃疡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在吃烙饼、比较干的饼干或者在吃大口干、硬食物时表现明显。

3、食管内异物感,有的病人在吃了一次粗糙的食物,食管被擦伤之后,总是误以为自己的食管内有东西,即使没有吞咽的动作,也总有感觉异物的存在。

4、剑突下疼痛。会突然的感觉剑突下(在胸骨体下端)有刺痛、闷胀、被灼烧一样的感觉。这种现象经常是在吃饭的时候或者吃完饭后就会慢慢的减轻或者是消失。

以上症状常间断出现,可呈缓慢地、进行性加重,有些可持续数年。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食管慢性炎症及损失也可有相同表现。

进展期

1、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占所有症状的95%。在短期内,多为2-6个月内,患者持续地、进行性加重进食哽噎,从进普通食物有哽噎感到只能进食半流质,最后进流质困难,甚至不能饮水。

2、呕吐和误吸,因为食管梗阻,患者常在进食后发生呕吐,呕吐物为刚进的食物,无酸味。消化道返流物被呼吸道误吸后可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的支气管肺部感染或肺脓肿。

3、体重减轻,长时间的吞咽困难,让人处于长期的饥饿状态,加上肿瘤侵犯,超过70%的病人可出现体重减轻。而持续性的营养不良引起高度消瘦、虚弱、皮肤松弛、干燥,呈现出疲劳的状态,即恶病质状态。

晚期

晚期症状因肿瘤并发症、广泛转移、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

肿瘤压迫或侵犯气管,造成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咯血及肺部感染。

侵犯喉返神经造成声音嘶哑,侵犯胸壁的肋间神经,引起持续性胸背部疼痛。

脑转移及骨转移引起头痛及病理性骨折。

肝转移、腹腔转移导致肝大、肝区不适、腹水,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晚期癌灶转移。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和诊断?

本病应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对近期出现进食医院就诊。

上消化道钡剂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率47%-56%,在高发区准确率可高达70%以上。

电子内镜检查,能实现对癌肿的直接观察,钳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食管癌确诊的最主要手段。

在明确肿瘤的分期(侵犯程度、是否转移)方面,胸部CT和腹部CT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

食管超声内镜主要明确食管癌浸润深度,用于T分期的最佳无创检查。

怎么治疗?

分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内镜治疗等,两种以上疗法同时或先后应用称为综合治疗。大部分食管癌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模式。

1、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首选方式。近10年来,随着胸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已成为食管癌外科的标准术式。

汕大附一院目前常采用的是右胸腔镜下经颈胸腹的三切口手术,手术胸腹创口小,手术时间也不延长,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患者最能接受的手术方式。

2、放射治疗是目前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和安全的手段之一,如能配合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射线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到杀灭、抑制的作用,所以术前给予一定的放射治疗剂量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机会。

对于术后肿瘤残余、切缘阳性、术中无法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病人,可采用术后放射治疗,目的是杀灭术后的残存病灶及亚临床病灶,提高局部控制率。

3、化学治疗结合手术或其他治疗,能帮助患者获得较高水平的长生存期。临床研究均表明术前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食管癌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4、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主流肿瘤治疗方法。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受全世界瞩目、正掀起肿瘤治疗的革命,旨在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抗击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实质性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PD-1抑制剂本身并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癌。

靶向治疗,作用机制在于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阻止肿瘤新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术后出院注意什么?

食管癌术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饮食需要在医务人员严密指导下进行。

1、食管癌术后一段时间吻合口还处于水肿状态,宜少食多餐,鼓励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少纤维的饮食,细嚼慢咽。

2、患者术后1个月应逐渐过渡到日常普通饮食,以免造成吻合口狭窄。忌食高脂肪饮食、咖啡、浓茶、糖果和饮酒等。

3、进食后需站立、端坐、慢走半小时,以预防进食后胀满感;饭后2小时内不宜卧床,餐后散步,睡前4小时内勿进食;睡眠时可垫高枕或使床头抬高;平时不穿紧身衣和不扎弹力腰带,以缓解进食后胀满感。

4、要求病人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奶类、香菇等,还应多食新鲜蔬菜,以绿叶蔬菜为好。

汕大附一院胸外科

我院胸外科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医生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2名。科室常规开展各类胸外科手术,包括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腔镜下肺叶切除,肺段精准切除手术,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肺减容手术,微创漏斗胸矫形术等,目前微创手术比例达到80%,手术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年菁英杯全国胸外科优秀青年医师手术技术大赛全国季军。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15篇,总影响因子30。

专家介绍

肖大伟

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师学会胸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加速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汕头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

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胸壁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理事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健康委员会胸外科专家组名誉主任。

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

END

资料来源:胸外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k.com/jbby/11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