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故事桃核承气汤

2021-5-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岐黄故事20桃核承气汤

我们过去的一个学生,吃饭的时侯别的同学跟他开玩笑,他就笑起来了,这么一笑他就感到胃特别痛,端着饭碗就在食堂里蹲下了,大家就说他,你怎么回事?刚才有说有笑的,你现在装什么蒜呢?过了一会儿仔细一看,不对头,他的脸色苍白,大汗珠子也冒下来了,大家赶紧就架着他到急诊室,到急诊室以后呢,就是肚子痛,大家也诊断不了什么病,内科大夫、外科大夫都在作诊断,那就观察吧,过了几个小时以后,发现肚子痛得更加厉害了,而且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似乎都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了呢?说就是吃饭时这么一笑,平常又没有胃病的历史。去了一个外科医生,给他按压肚子,满肚子都痛,然后从肚脐上划了一条横线说,上面痛得厉害还是下面痛得厉害?他想了想,他说好像是下面痛的厉害,然后又划了一条竖线,左边痛得厉害还是右边痛得厉害?他说你再按一按,好像是右边痛得厉害。那外科大夫就认为是阑尾穿孔。好,就在手术室里把肚子打开了,打开一看阑尾好好的,但有腹腔有渗出物,而且腹腔还有不少血液,这肯定是有什么地方穿孔,而且穿孔处还有小血管的断裂,那这个穿孔在哪儿啊?这个刀口太小了,就挨着往上找吧,就挨着扩充,那个时候的手术也很落后,这也是几十年前,后来发现是胃的穿孔。穿孔那个地方,原来有个胃的溃疡,穿孔那个地方有小血管的断裂,所以腹腔也有血,消化道里也有血。当然这个手术是很简单的问题,把胃给做了修补。因为他当时做手术做的腰麻,后来发现不是阑尾穿孔,又加强了麻醉,麻醉可能有点过头,所以这个胃肠蠕动,它排气也排得慢,胃肠蠕动也慢,手术之后的一个星期排了气就一直没有大便,手术刀口愈合得不错,这个腹膜炎的体征也消失得不错,一个星期以后,线也拆了,到了晚上这个学生狂躁,睡不着觉,骂老师。因为他是我们学院的学生呀,外科大夫就是他老师,你们是什么外科大夫,诊断不清楚,我明明是胃的穿孔,你们从这儿开始拉,如果我上面会有问题的话,会不会从下面一直拉到上头?就是晚上狂躁不宁,就骂大夫,突然他就骂我,郝万山给我讲《伤寒论》的时候,还是和我不错,我做了这么大的手术,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他也不来看我。同学一听他提我的名字,第二天就跑到学校,那个时候电话也不方便,就找我来了,说我们班谁做了一个手术,说我不知道呀。那我就去看看他吧,那么西医大夫怎么办呢?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知道他是在穿孔以后有一些出血,这些血液在肠道里瘀积着,再加上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这些东西都没有排出体外,这些血液分解以后,产生大量的氨进入血液循环,氨对大脑的刺激,导致了他的这种精神的狂躁,他们就用什么新霉素。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抗菌素,用新霉素来抑制肠道的细菌,也没有管用。灌肠解下来几个粪球,也没有怎么管用,在小肠内瘀积的那些东西,用灌肠的方法是排不出来的。我去看了之后,白天他很清楚,哎呦,郝老师,怎么劳动您的大驾啊。我说你白天还是人,晚上就骂人,他说他没骂人,然后学生说,那你昨天晚上骂郝老师,他说那我也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反正晚上狂躁,这就是肠道血液分解以后的氨,进入血液循环刺激大脑,造成的一种精神症状,其人如狂。我看看这种情况,我说好办,这是手术以后肠道内残存的血液,灌肠不行,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你就吃1付药吧。我是上午去的,上午学生们去拿了药,也没有让药方煎,就在宿舍煎,煎好了中午吃上,到了晚上这个小子到厕所里泻,那个厕所不是那个蹲坑嘛,据他说,一拉就是半坑污浊的粪便,奇臭无比,当天晚上鼾睡如雷啊,再也不骂人了。桃核承气汤在这种情况下用,清泄肠道内的瘀热、瘀血,是一个很好的方子,真是就吃了一次,效果就很好。当然桃核承气汤,你要看报导的话,精神分裂证也用,胞宫蓄血也用。小肠的瘀血、瘀热积在小肠也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它是一个很好的泄热、化瘀的方子。你分清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了吗?听过桃核承气汤,也听过桃仁承气汤,但你真的能分清它们了吗?桃核承气汤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桃仁承气汤的方名则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自明的《校注妇人良方》中均有记载,但各方的组成、功效、主治各有不同。因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名字相近,易于混淆,故有必要将二者加以辨析。四方出处考桃核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为治疗蓄血证的经典方剂,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如《伤寒论》第条指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下,宜桃核承气汤。”以桃核承气汤治疗热瘀下焦的蓄血轻证。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桃仁承气汤,见于《温病条辨》下焦篇第21条:“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其自注指出:”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者。”从“小便自利,大便黑而易”可见,《温病条辨》中桃仁承气汤所治为胃肠蓄血证。《通俗伤寒论》中的桃仁承气汤由清代俞根初所创,治疗“下焦瘀热,热结血室,非速通其瘀,而热不得去,瘀热上蒸心脑,见其人如狂、谵语、小腹窜痛,带下如注,腰痛如折”。适用于下焦瘀热互结,而热重于瘀者。《校注妇人良方》中之桃仁承气汤由清代陈自明所创,主治“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淤,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证见“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等。桃核承气汤之方名变化始于明代,如明代医家皇甫中等,以其方中有桃仁,而谓之桃仁承气汤,遂使一方而具两名。推究仲景立方冠名,宗于《神农本草经》。《本经》称桃仁为“桃核仁”。仲景据此而称,盖无它意。却使后学因一字之异而产生了歧意。组方功用之异《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由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组成。5药合而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效,适用于伤寒表邪不解,随经入里,寒邪化热,与瘀血内结于少腹,瘀重于热的下焦膀胱蓄血证。该方被后世医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属瘀血内结证的治疗,如精神分裂症、肠梗阻、盆腔脓肿、高血压等。《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始见于《温疫论》上焦蓄血篇,后到清代由吴鞠通形成条文,得到广泛应用。该方由桃仁、大黄、芒硝、丹皮、芍药、当归组成。六味相配,共奏攻下泻热、凉血逐瘀之效,适用于温邪久羁,入于下焦,与血相结而见“小便自利,大便黑而易”的胃肠蓄血证。吴鞠通取方名为桃仁承气汤者,非合时俗,正是为了区别于《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之治疗寒邪化热,与瘀血结于下焦的膀胱蓄血证。该方在临床中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阴道血肿、宫外孕等属瘀热内结者,每获较好效果。《通俗伤寒论》桃仁承气汤由光桃仁、五灵脂、生蒲黄、鲜生地、生川军、元明粉、生甘草、犀角汁组成。其清热之力重于《伤寒论》之桃核承气和《温病条辨》之桃仁承气汤,加蒲黄、五灵脂可知其证之瘀结亦重于前二方。本方药力峻猛,具有清心凉血、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下焦瘀热互结之重证,证见谵语、小腹窜痛、带下如注、腰痛如折等。故非速通其瘀,而热不得去。《校注妇人良方》桃仁承气汤方用桃仁、大黄、甘草、肉桂,上姜水煎,发日五更服。本方为《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去芒硝,改方中的桂枝为肉桂,并减轻了大黄、桃仁的用量。故其药少力轻而缓。具有轻泻热瘀、扶正固本的功效。适用于妇人月经闭久,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为积聚证,证见产后或病久、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等。结语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均治疗下焦蓄血证,组成均有桃仁、大黄,都具有破瘀泄热之功。所不同的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偏治膀胱蓄血,其感寒而后化热,故虽为瘀热互结,但瘀重而热轻,方用桂枝与调胃承气汤同用;《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虽从桃核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来,但其偏治肠腑蓄血之证,虽同为瘀热互结,但热重而瘀轻或瘀重而热亦重,故方中用生地、丹皮等。就三首桃仁承气汤来看,名虽同而组成异,《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方用芒硝、当归、赤芍、丹皮,其热与瘀俱重;而《通俗伤寒论》桃仁承气汤用五灵脂、蒲黄、生地、芒硝、犀角汁,其证热重于瘀,且止痛之力强;《校注妇人良方》桃仁承气汤方用肉桂、甘草,其药少力缓,用于虚人或产后下焦蓄血证。从桃核承气汤到桃仁承气汤之衍化过程,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k.com/jbbx/1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