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追踪盆腔炎的病原体及抗菌治疗研究进展
2021-6-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盆腔炎(PID)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近年来,在盆腔炎的病原学、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进展?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医院妇科主任高燕教授,为大家就盆腔炎的诊疗进展答疑解惑。
△高燕教授解读盆腔炎的诊疗进展
PID的流行病学、临床危害
主持人:高教授您好,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盆腔炎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它对女性健康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高燕教授: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及盆腔腹膜炎等。
盆腔炎在妇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总体发病率约占女性性成熟人口的1%~2%,尤其是在年龄30~40岁之间的患者居多。我国的调研数据显示,妇科日常门诊患者中,盆腔炎患者约占10%左右[1]。
盆腔炎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多种后遗症,包括不孕、异位妊娠、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疼痛等。
盆腔炎的诊断
主持人:既然盆腔炎这么常见,不及时诊治又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盆腔炎的诊断是不是存在一定难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高燕教授:在版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中,对盆腔炎的诊断作出了明确的介绍。
在性活跃妇女及其他患性传播疾病(STD)的高危妇女,如排除其他病因且有子宫压痛或附件压痛或子宫举痛,就可以诊断为盆腔炎并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
如果患者在下腹疼痛的同时伴有下生殖道感染征象,诊断PID的准确性就会增加。
此外,子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镜检白细胞增多等附加条件,以及阴道超声等特殊检查也有助于盆腔炎的临床诊断。
在诊断盆腔炎的同时,应积极寻找致病微生物,尤其是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以指导治疗。
PID的病原学:生殖支原体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盆腔炎诊治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寻找病原微生物,那么在盆腔炎的病原学方面,近年来有什么新的进展?高燕教授:盆腔炎的致病菌主要是STD致病菌,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生殖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在一般人群中感染率为1%~2%,临床上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在盆腔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则可以达到13%~16%。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生殖支原体感染与早产、自然流产、宫颈炎和盆腔炎相关[2]。
随着细菌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生殖支原体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耐药问题。比如欧洲有数据显示,至年期间,生殖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超过50%。PID的病原学:厌氧菌
主持人:除了生殖支原体以外,厌氧菌在盆腔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您能给大家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高燕教授:厌氧菌在人体生殖道分布广泛,数量也是需氧菌的数十倍[5]。由于盆腔是一个封闭的体腔,当盆腔内的需氧菌大量繁殖,导致局部的氧气大量消耗,形成局部的无氧环境,从而为厌氧菌的大量繁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这也是盆腔、腹腔等部位感染时通常伴有厌氧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厌氧菌的培养、检测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导致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临床上对厌氧菌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盆腔炎患者中厌氧菌感染率还是很高的,因此,在临床抗菌治疗时必须充分重视对厌氧菌的有效覆盖。
盆腔炎的抗菌治疗原则
主持人:从您刚刚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盆腔炎通常是多种致病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病原体检测难度较高,且面临着病原体耐药的问题。这些对盆腔炎的治疗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那么,在抗感染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高燕教授:抗菌治疗是盆腔炎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正确、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清除致病菌,可使90%以上的盆腔炎患者得到治愈。
首先,一旦诊断盆腔炎,就应该立即开始抗菌治疗。
其次,应当经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尽量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等需氧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等。按照病原体检测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最后,盆腔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应当至少持续14天,这一点必须向患者特别强调,以确保治疗成功率,降低复发风险。
盆腔炎的抗菌治疗方案
主持人:在盆腔炎的抗菌治疗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选择? 高燕教授:莫西沙星是目前唯一可以单药治疗盆腔炎的药物。莫西沙星单药可以相对全面地覆盖盆腔炎的常见病原体,并且可以快速渗透入子宫组织,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较高。我国版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将莫西沙星口服剂列入了备选方案[7];在临床实践中,联合抗菌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菌治疗方案。我国版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推荐的抗菌治疗方案中,主要以β‐内酰胺类,或喹诺酮类为基础,联合硝基咪唑类,以及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等进行联合治疗。硝基咪唑类药物的治疗地位
主持人:为什么在盆腔炎的抗菌治疗中,硝基咪唑类药物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吗啉硝唑等新药的上市,在临床上应该如何选择?高燕教授:可以说,硝基咪唑类药物的治疗地位是由厌氧菌及其耐药性决定的。总的来说,厌氧菌的耐药性正在快速提高,而硝基咪唑类药物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厌氧菌药物。
厌氧菌的耐药问题在世界各地虽有所差异,但整体显示上升趋势。从美国数据可以看到,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从11%提高到20%,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从0提高到9%。欧洲数据显示,拟杆菌属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从16%提高到44.5%,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从1%提高到10.4%,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从3%提高到17.2%。
与以上这些药物截然不同的是,厌氧菌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总体耐药率低于2%[5]。
在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临床选择方面,虽然甲硝唑等同类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抗厌氧菌活性,但不同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安全性等方面也具有一些差别。
资料显示,吗啉硝唑对各种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高;且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小,临床上对于轻、中度肝功能不良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不良反应也更少[8~10],患者接受度比较高。
主持人:感谢高燕教授所作的精彩介绍。您的介绍让我们对盆腔炎的病原体、抗菌治疗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参考文献:[1]张岱.盆腔炎的诊治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17(12):36-69.[2]柯吴坚.年英国生殖支原体感染处理指南读解.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6(3):-.[3]MiguelFH.MycoplasmagenitaliumandantimicrobialresistanceinEurop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