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体格检查之腹部检查下
2021-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公益帮扶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1021/5779537.html
腹部检查(下)
触诊
正常腹部触诊时,可触及:
1.腹直肌肌腹及腱划;
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
3.乙状结肠;
4.横结肠;
5.盲肠。
脾脏肋缘下,正常时不能触及。
胆囊位于肝脏后,正常时不能触及。
膀胱正常时体积小,质软,不易触及。但当尿潴留时,膀胱充盈,可于腹部触诊时触及。
子宫位于骨盆内,位置较深,一般不易触及。
腹部间接叩诊时,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肝脏所在部位叩诊为浊音,腹腔内肿瘤或大量腹水时,腹部叩诊鼓音区缩小,胃肠高度胀气时,腹部鼓音区范围明显扩大,左前胸下部肋缘上应呈鼓音区,此区为胃泡鼓音区。
抓捏腹壁可使腹壁肌肉紧张,触痛更加明显,从而鉴别腹壁和腹内脏器病变所致压痛。
腹部浅部触诊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
腹部深部滑行触诊用于探知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和大小。
腹部深压触诊用于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压痛点和反跳痛。
腹部冲击触诊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脏器或肿物。
当腹膜受到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等刺激时,可出现腹壁紧张度增加。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时,胃内容物刺激腹膜致腹壁紧张度增加。
结核性腹膜炎时,腹膜增厚粘连,腹壁有柔韧感。
急性重型胰腺炎胰液等刺激腹膜致腹壁紧张度增加。
大量腹水时腹腔内容物增加致腹壁紧张度增加。
癌性腹膜炎时,没有相应的化学物质刺激腹膜,腹壁紧张度增加不明显。
食物中毒所致急性肠炎,该疾病最常出现的腹部压痛的部位是脐周压痛。
右下腹压痛可见于阑尾炎、盲肠疾病以及盆腔疾病等。
右上腹压痛多见于胆囊炎或肝脏疾病。中上腹压痛
中上腹压痛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此外,胸部病变如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等也可在中上腹部出现压痛。
下腹压痛可见于结肠疾病、盆腔疾病以及异位妊娠等。
位于腹部右锁骨中线与肋缘的交界处,该定位方法,是检查胆囊点体征,此处压痛多提示胆囊炎。
McBurney点即麦氏点,是阑尾炎的压痛点。
肋脊点、肋腰点是肾脏一些炎症性疾病的压痛部位,若病变深在肾实质内可无压痛而仅有叩击痛。
上输尿管点压痛示输尿管结石、炎症等。
为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质地、表面、边缘及搏动,进行肝脏触诊时,患者处于低枕仰卧,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膝关节屈曲,作较深的腹式呼吸动作。
肝脏位于右下腹,触诊肝脏时,对肝脏的大小描述如下:
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1cm。
深吸气时剑突下可触及﹤3cm。
腹上角可触及﹤5cm。
叩诊时,锁骨中线上肝上下径间距离为9~11cm。
肝上下径间距离﹥9~11cm提示肝肿大。
肝下移时,右锁骨中线的肝上界低于第5肋间;
肝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cm,腹上角﹥5cm;
肝下移时,肝脏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肝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且无压痛;
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胸腔大量积液。
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引起的肝脏肿大并不伴有搏动,凡肝肿大未压迫腹主动脉或右心室未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均不出现肝脏搏动。
右心室肥厚推压肝脏上表面时,心脏搏动经肝脏传导可在剑突下触摸到,深吸气时胸腔内压增大,心脏对肝脏的推动作用增大,搏动更加明显,反之深呼气时搏动减弱。
肝脏增大到压迫到腹主动脉时,腹主动脉搏动可经肝脏传导在剑突下触摸到,主动脉搏动频率不受呼吸影响。
肝脏搏动无论是右心室肥厚引起还是腹主动脉搏动引起,搏动明显均可在体表浅触诊到。
脾脏触诊时,脾缘不超过2cm为轻度肿大,脾缘大于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巨脾。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
脾下移时,可触及脾但小于2cm。
左侧胸腔积液时,脾缘能触及。
脾肿大时,脾区叩诊前界可超过腋前线。
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叩到脾脏浊音,其长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脾脏高度肿大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可导致溶血性黄疸)可导致脾脏中度肿大。
结缔组织病、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会出现脾高度肿大。
腹部检查扪及胆囊肿大且有明显压痛,首先考虑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一般可触及胆囊肿大,但无明显压痛。
胆囊癌、胆囊结石一般表现为胆囊肿大,有实性感。
胰头癌一般无特异临床表现,当肿瘤压迫导管时也可变现为黄疸、腹痛等。
胰腺在腹腔内为横位,一般不会垂至脐部。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柔软,不能触及。
在上腹部横位于第1、2腰椎处。
横位于脐上5~10cm。
胰头及胰颈位于中线偏右,而胰体、胰尾在中线左侧。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痛的特点表现为中上腹痛多发生于两餐之间,持续至下一次餐后缓解,称空腹痛,有时也表现为夜间痛,进餐或服制酸剂可缓解。
中上腹痛于餐后1小时出现,至1~2小时消失逐渐缓解至下一次餐后再重复为胃溃疡的腹痛特点,呈进餐—腹痛—缓解的规律。
消化性溃疡发生急性穿孔时,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是最有诊断价值的体征。
上腹部局限性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一般见于消化性溃疡伴亚急性穿孔。肝浊界上界消失可见于消化性溃疡穿孔,但无法确认是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
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原因,故急性阑尾炎的致病因素属于机械性梗阻。
细菌性感染常在阑尾管腔阻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阑尾炎症,可导致阑尾穿孔、坏疽。
血吸虫病可引起乙状结肠增厚,可见左下腹包块,可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来确诊。
阑尾脓肿、增生性肠结核、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包块以及回盲部肿瘤、类癌和Crohn病造成的回盲部包块均好发于右下腹。
英文
ballottement
hooktechnique
rigidity
doughkneadingsensation
tenderness
McBurneypoint
Rovsingsign
iliopsaoassign
reboundtenderness
peritonealirritationsign
hookmethod
Budd-Chiarisyndrome
fluctuation
hepatojugularrefluxsign
liverthrill
Murphysign
Courvoisiersign
fluidthrill
succussionsplash
pepticulcer
acuteperitonitis
livercirrhosis
acuteappendicitis
intestinalobstruction
abdominalmass
Quantum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