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读片腹部病变精彩赏析
2017-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专业平台,唯一拥有例病例+征象及专题讲座。
来源:影享国际
作者:程瑾博士
01临床病史男性,41岁
主因
“间断上腹痛1年半”入院。患者一年半来反复出现上腹胀痛,曾服用“美沙拉嗪”治疗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反复发作数次。8天前再次出现腹痛及水样便,每天7-8次。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
右侧腹部韧伴轻压痛,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9.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1%↑,血红蛋白含量:g/L↓,血小板计数:×10^9/L↑。便潜血(+)。
02影像检查腹部增强CT冠状位重建图像见图1-解读1.病变累及范围为?A.空肠B.回肠C.结肠D.结肠+回肠E.结肠+空肠答案:D图1中升结肠管壁全层增厚并明显强化,管腔狭窄显示不清(箭)。图3所示除升结肠外,回肠远段亦可见管壁增厚并明显强化(弯箭)。故答案为D,病变累及结肠及回肠。2.图2中空箭头所指的含混杂气体密度影为?A.升结肠管腔B.升结肠憩室C.肠瘘及肠外脓肿D.肠壁气囊肿E.回肠管腔答案:C图2中空间头所示为较大的囊状混杂气体密度影,可见厚薄不均的囊壁。其内侧为肠壁增厚的升结肠,且两者间可见管状结构相连。故该囊性结构为肠外结构而非肠壁本身,符合肠瘘及肠外脓肿的形成。3.可能的诊断为?A.克罗恩病B.肠结核C.肠癌D.溃疡性结肠炎E.缺血性肠病答案:A图1、3所示升结肠、回肠多节段性肠壁增厚,管腔狭窄。图2所示瘘管及肠外脓肿形成。图3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呈“梳齿征”表现(箭头)。综合以上考虑,该疾病诊断为克罗恩病。04诊断超声肠镜
升结肠肠腔狭窄,粘膜水肿,符合克罗恩病。
病理
粘膜慢性炎,间质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粘膜内淋巴滤泡。特殊染色结果:抗酸(-)。
05讨论克罗恩病(CrohnDisease)是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复发-缓解的倾向。该病可以发生于自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常呈不连续多节段分布。小肠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其中以回肠末段为著;其次是结肠受累,结肠受累者中有50%病例合并小肠受累。
该病病因不明,通常认为与感染、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遗传、肠系膜血管异常、饮食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北欧、北美及日本,高发年龄为15-25岁。病理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该阶段仅肠粘膜受累,表现为轻度粘膜增厚以及口疮样溃疡。第二阶段为透壁阶段,表现为肠壁全层增厚。第三阶段为肠外受累阶段,即病变累及到周围肠系膜以及脏器。CT能够敏感地发现第二、三阶段病变。
克罗恩病的典型CT表现为:多节段性肠壁增厚并明显强化,肠壁增厚的程度通常为1-2cm,肠壁可能为均匀性增厚或分层状增厚(“靶征“),同时出现管腔狭窄。肠周表现为:肠瘘、脓肿、纤维脂肪浸润(受累肠段周围肠系膜呈模糊稍高密度影)、肠系膜血管增多(“梳齿征”)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鉴别诊断包括:
1)肠癌: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明显强化,但多数呈单发病灶,好发于结肠,小肠癌罕见,且除肠周淋巴结肿大外,不具备克罗恩病的其他肠周表现。
2)肠结核:好发生于回盲部,和克罗恩病好发部位一致,亦可表现为肠壁增厚等表现。两者主要的鉴别点仍为上述克罗恩病的各种肠外表现。
3)溃疡型结肠炎: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倒灌性分布,瘘管、肠外脓肿等亦罕见。
总结克罗恩病诊断关键点:
腹部增强CT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当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及肠外结构时。典型的影像特征表现为:肠道多段受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肠系膜纤维脂肪浸润、肠系膜血管增多及淋巴结肿大,瘘管及脓肿是克罗恩病较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作者简介:程瑾,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中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影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多次主持完成院级科学发展基金项目,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