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败酱草的研究进展刊登于中国民
2021-7-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花败酱草的研究进展》(此文刊登在年《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21页)
白花败酱草的研究进展
朴成玉(1)吴修红(1)安柏松(1)需宪耀(2)
1.黑龙江中买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2.哈药集团中药厂。黑龙江哈尔滨
对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药理应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白花败酱草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R.71A
-()02--01
白花败酱草(patrinasillonaJass,PVI)系败酱科植物,药用其全草,味辛,性寒。败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舒毒,利湿排脓,活血化瘀,镇心安排的功效。
败酱草来源为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asaefoliaFiach)和白花败酱(P.willosaJuke),以全草入药,应称为白花败酱草。现就近年来白花败酱草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化学成分
目前发现的败酱草化学成分以黄酮类居多,也有环烯醚萜类、甾醇类、三萜类、挥发油等化合物。
黄酮类成分:黄龙等从白花败酱草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山柰酚-3-0-β-D-吡喃半乳糖苷、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6-1)-a-L-鼠李糖苷;彭金咏等从白花败酱草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7,3,4-三甲氧基黃酮、5-羟基-7.4-二甲氧某黃酮、木犀草素、槲皮素、异荭草苷、异牡荆苷、8-C-葡萄糖基-7-甲氧基-4,5-二羟基黄酮、bolusantholB、(2S)-5,7.2,6-四羟基-6.8-二异戊烯基-二氢黄酮、onotinin,(2S)-5,7.2,6~2-丙羟基-6-Lavandulyl-二氢黄酮.3-异皮烯基-芹黄素、洋芹素。李娜等从白花败酱草分离得到了芦丁。
环烯醚萜类成分:徐成俊等从白花败酱草中分离得到了白花败酱醇(villoaal)、白花败酱醇苷(villoeolside)、棕桐酸、齐墩果酸等四个化合物。吕扬等对白花败酱醇苷(villonolside)的结构加以修正。番木鳖苷(loganin)、莫诺苷(mononiside)也存在于白花败酱草植物中。
挥发油类成分:田智勇等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手段,在白花败酱草中检测到十一酸、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亚油酸等五种挥发油成分。
其他:除上述成分外,白花敗酱草中分离获得了熊果酸、β-谷甾醇、阿魏酸、β-胡萝卜苷。
二、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白花败酱及其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白花败酱草水提取液对小鼠自发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缩短由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入睡时间及延长睡眠时间,由此可知白花败酱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与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功能有协同作用,并且表现为剂量加大其镇静、中枢抑制作用也看强。
3、保肝作用:
白花败酱的没膏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抑制细胞变性的作用,齐敦果酸被认为是抗肝炎的强活性成分。白花败酱对大鼠离体肝脏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
4、抗肿瘤作用:
ZhangT等研究了白花败酱草抗小鼠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白花败善草有效地降低了宫颈癌的重量,显著增加肿瘤细胞在GD/GI期的凋亡,减少了一些S期细胞。抑制了肿瘤细胞G2期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白花败酱草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在CO/GI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PCNA突变型P53和Bel-2蛋白表达有关。白花败酱草中分离所得化合物——熊果酸对乳腺癌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15μg/ml,活性较强。
三、临床应用
白花败酱草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前列腺炎、关节炎、座疮等其他疾病。
妇科疾病:用于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外阴溃疡、外阴赘生物、附件炎、子宫內膜炎,顽固性带下病,妇科手术后发热以及乳腺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不通导致的不孕不育,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鼻衄、输卵管阻塞性不平症等。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直肠炎、遗疡性结肠炎、腹腔脓肿、慢性阑尾炎等。
其他疾病:此外,还用于治疗前列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痤疮、慢性湿疹、扁平疣、白塞病、鼻窦炎、不寐。
四、结语
白花败酱草临床应用较多,有确切疗效,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等基础性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立人,现代中药大飾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立军,李运景,败酱草的本享考证〔J].中草药,,35(6):-
(备注:此文刊登在年《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21页"药物研究"栏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