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棘球呦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猪病防治】棘球呦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棘头虫病又称钩头虫病,是由蛭状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所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各地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有些地区的危害大于猪蛔虫;人、犬和肉食兽也可感染本病。
本病的病原体为棘头虫岗、少棘科、巨吻属的蛭状巨吻棘(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该虫为大型虫体,呈乳白色或粉红色,呈长圆柱形,前端粗,向后逐步变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头端有1个可伸缩的吻突,吻突上有6~6列强大的向后曲折的小钩(图),借以附着于肠壁上,故名棘头虫(或钩头虫)。本虫的特点食无消化系统,通过体表吸收营养;雌、雄虫体的大小差别很大,生殖系统发达。雄虫长7~15厘米,呈逗点状,生殖器官占体腔的2/3,两个睾丸由韧带固定着,交合伞似圆屋顶状;雌虫长30~68厘米,呈宽的螺旋状,生殖器官构造很特殊,幼虫时期有卵巢,虫体长成后卵巢崩解为卵块,卵块发育为卵细胞。
雌虫繁殖力强,能产生大量具有小钩的卵胚。据报道,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达个以上,持续时间约为10个月。虫卵呈椭圆形,长80~微米,呈深褐色;卵壳上布满不规则的沟纹,并有许多点窝,很像扁核桃壳(图)。虫卵有4层厚而结实的卵膜,另外一端较尖;第三层为受精膜;第四层不明显。排到自然界中的虫卵对各种不历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例如,在45℃温度中,长时间不受影响;在-10~-16℃低温下,仍能存活天;在干燥与湿润交替变换的土壤中温度为37~39℃时,虫卵在约天内不死;在5~9℃中可以生存天、
本虫主要寄生部位时猪的小肠,特别是空肠。雌虫在小肠内产卵,虫卵随猪粪便排到体外,当虫卵被某些金龟子、天牛及蟑螂(又称油虫)等中间宿主吞食厚,在其场内孵出的蚴虫,可迅速穿过肠壁而附着于体腔内,并继续发育为棘头体,经65~90天则变成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棘头囊已易为肉眼看到,长3.6~4.4毫米,体扁,白色,吻突常缩入吻囊。一般认为,当甲虫化蛹和变成成虫时,棘头囊仍停留于其体内,尚可保持感染力2~3年之久。当猪吞食含有棘头囊的甲虫成虫、蛹或其幼虫时,都可招致感染。棘头囊在猪肠道内脱囊,以其吻突固着于肠壁上,经3~4个月发育为成虫。通常,成虫在猪体内的寿命为10~24个月。
本病多位地方性流行病,主要沾染来源时甲虫;感染的主要途径时消化道,易感染猪群为肥育猪和成年猪,特别时8~10月龄猪感染率较高,在严重流行地区的感染率可高达60%~80%。这是由于金龟子及其他甲虫等中间宿主多存于较深层泥土中,由于仔猪拱土能力较差,故其感染率低;而育肥猪和成年猪常常拱地,所以其感染率较高。一样的缘由,放牧猪则较舍饲猪的感染率高。猪体的感染强度一般约为30条,但也有多大70条或条的。
本病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与甲虫出现的时间和散布有直接关系。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感染的强度有关。感染的虫体少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病猪食欲消退,产生刨地、相互对咬或匍匐爬行,不断哼哼等腹痛症状,下痢,粪便带血。产物被猪体吸收,而致病猪出现癫痫等神经症状。
另外,当虫体固着的部位产生脓肿或穿肠孔时,必定使肠内容物外渗或外流,影响肠蠕动,并发腹膜炎。此时,病猪的症状突然加重,体温升高达41℃,不食,腹痛,卧底,多以死亡而告终。
售,可视粘膜苍白。急性病例的小肠(以空肠、回肠为主)浆膜层棘头虫附着部位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局部灶性肉芽肿性结节,有时,构成化脓性病灶;其周围常有1充血性红晕。粘膜面可见虫体的头部侵入肠组织,并引发粘膜面的损伤(图)。慢性病例,则可逐步转为坚实性纤维性结节。肠粘膜出现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肠壁显著增厚,并可见溃疡构成。有时,虫体吻突经过肠壁引发肠穿孔,常致肠粘连、腹膜炎和腹腔脓肿等;乃至可引发肠改变、肠套叠等变位现象,使病情加重;感染严重时,肠道塞满虫体(图),有时可引发肠破裂,致使病猪急速死亡。镜检,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与粘液一起构成卡他性物资被覆在粘膜表面;虫体以吻突牢牢地吸入肠粘膜内,虫体侵入部地组织常发生出血、坏死(图),并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若伴发溃疡构成和细胞感染时,则见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组织化脓、坏死。
生前主要靠实验室地虫卵检查。由于猪棘头虫卵比重大,所以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地虫卵,粪中发现虫卵便可确诊、
死后剖检是最可靠地诊断方法,在小肠壁可见叮附着地成虫及被虫体破坏地炎性病灶。
医治本病目前还没有殊效药物,但用一下药物进行医治可有一定地疗效,若配合科学地饲养管理,则能遭到意想不到地效果。
硫酸烟碱疗法用1%硫酸烟碱按每公斤体重0.23毫克,四氯化碳每公斤体重0.4毫克,同时投服,具有很好地医治作用。
土倍荆芥油疗法按每公斤体重0.1毫升,再加上20毫升蓖麻油,充分混合后,直接投服或与少许饲料拌匀后,一次性喂服。
左旋咪唑疗法按每公斤体重8毫克拌入少许饲料中,一次给猪喂服;或依照每公斤体重4~6毫克肌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相比,以喂服给药者效果更好。
常规预防平时对本病地预防在于消灭感染来源,猪群应定期普查,防治病猪或带虫的猪混入;切断传播途径,猪的饲养应圈养,不能放养,减少猪群与中间宿接触的机会;保护猪群,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紧急预防当猪场发现本病时,除应及时隔离病猪外,对与病猪有接触的猪,也应进行虫卵的检查。对病猪应尽快医治;与之接触的猪运用药物进行预防。除此之外,流行地区的猪,一定咬圈养,特别在6、7约甲虫类活跃季节,以防猪吃中间宿主;定期用上述的药物驱虫,每一年年龄各1次,以减少传染源;猪粪发酵处理,严格控制病猪的粪便对土壤的污染。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