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间的情怀记普通外科主任医师赵瑛
2016-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柳叶刀间的情怀
记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赵瑛
赵瑛,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全国委员,《中国肠内肠外营养杂志》编委。从事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在普通外科领域,尤其是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临床营养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医院、医院进修学习胆道镜、临床营养支持技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年聘为硕士生导师,年被评为医院中青年名医。
几位久未谋面的医学同窗在一次学术会上相聚了。在互叙友情的间隙,被一位偶然提起的普通外科专家的故事深深吸引。这些已到不惑之年的医院是挑大梁的人物,可还是被这近似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出现的情节引发出赞叹。当得知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女性时,顿时都张大嘴,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态。是的,在外科这本是男人的一片天中,有这样一位女性,用她精湛的医术、清晰的思路、博大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赢得了这个领域医者与患者的尊重。
得来不易入行医之道
赵瑛从小就爱运动,身体素质特别好,因此上高中时,被省排球队选中当了专业运动员。后来因身高所限,加之腿部受伤,她离开专业队,被安排在省队的医务室工作。赵瑛的母亲曾在唐山的煤矿医学院当老师,她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都学医。受母亲的影响,赵瑛从小特别敬重医生这个职业。来到医务室后,对医务工作一无所知的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先管理疗,从操作机器开始学。在实践中她知道自己的知识欠缺太多,就借来最基础的生理生化教材,有机会就看。当时没有人教,她不懂也看,一遍一遍地看,所以在很多人印象中赵瑛都是和书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有机会,她参加了在北医三院举办的全国运动医学学习班,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期。三个月的学习中,赵瑛是最勤奋的学生。由于座位随便坐,她每天早早到了教室,坐在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上课时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仰着头,非常虔诚地听。老师记住了这个爱学习的学生,每次讲完都要问:你听懂了没有?三个月的学习,使赵瑛掌握了运动创伤的基本处理方法,成了一名队医。但她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医生,还是要上医学院。高考没有恢复,但终于有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可推荐的都是体工院校。领导看最爱学习、各方面表现又好的赵瑛居然积极性不高,一问才知道赵瑛只想学医。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第二年就争取到了名额。
赵瑛如愿以偿地来到山西医学院学习。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她倍感珍惜,她太喜欢学习了,每个科目都会下功夫。一次考完试后,老师拿上她的卷子去找山西省普通外科的泰斗李士骏教授,说这个学生我扣不了分,李士骏教授一看名字说:知道,错不了,我带过她。勤奋、刻苦、执着,凭着对医学满腔的热爱,赵瑛以全年级第一的骄人成绩迈进了医者的行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上下求索甘当拓荒者
优异的成绩、过硬的素质使刚毕业的赵瑛同时得到了我院几位科室主任的青睐,最终赵瑛选择了自己更为喜爱的普通外科专业。
年轻的赵瑛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想做很多事。胆道镜、腹腔镜都是全省开展最早的,省内最早8例腹腔镜就是由她做的。在她看来,技多不压身,只要有机会,她就去学习。
年,一位全小肠扭转坏死的男性患者做了全小肠切除后,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没法吃东西,也就没有办法生存。赵瑛无意中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小新闻,报道了上海一例全小肠切除以后靠全肠外营养存活的事例,患者已存活了5年,她一下就觉得有了希望。征得主任的支持后,她只身一人去了上海,靠着新闻提供的残缺信息,打听到了患者的住址。当赵瑛拿着住址找到这个人时,住在二楼的女患者跑了下来。赵瑛震惊了,她以为这样的患者应该是躺在床上、营养不良的。赵瑛坚定地说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回来,让患者活下去,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赵瑛开始联系厂家,逐步接触营养管、中心静脉的置管,包括怎么配置营养。赵瑛把设备和技术带回来,也带回了患者活下去的希望。最早的简易配置台她自己设计让工人做,里面包括紫外线灯消毒灯、中心静脉穿刺。在患者稳定后,指导做家庭的配置,手把手地教给患者家属怎么配置营养液。每天在家配好,晚上输上,早上撤掉就去上班了,患者存活了20年后因肾衰离去了。存活如此之长的病例,在全国亦属罕见,造就了肠外营养的医学奇迹。
赵瑛对新生事物非常容易接受,喜欢去尝试、去体会,不断探索新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她的学生说,每次轮换到她带的组,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缝皮,这次手术她这样做,下次又那样做,她会告诉你这种方法比原来要好。她会花好几个晚上认真准备,因为她觉得讲的知识都是要用在实践中的,讲得不对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她讲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新的,因此科室的同事无论是手术的方案还是治疗时的用药都喜欢向她请教,她会很快告诉你治疗理念的变化,哪年是怎么做的,最新的是怎么做的,她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
脚踏实地真心待患者
清晨7∶30,身为普通外科副主任、腺体外科主任,赵瑛会准时出现在病房,每个患者、每份病历、每张化验单都会细细地看。如果当天出门诊,她会把查房时间提前到7点开始,以保证门诊患者的诊疗时间。查完房后,手术是每日的必修课,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慕名而来的患者太多了,她带的组就特别忙,别的组有二三十个患者,她的组就有一百多个。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量,她吃得消吗?这么多的患者,她能管过来吗?对于每一例手术,她能保证让每位患者都满意吗?事实证明,在赵瑛面前,这一切疑虑都会烟消云散。
当专业运动员的那段经历让赵瑛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是磨练了吃苦的意志,为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她走路的速度很快,很多实习的年轻大夫都跟不上她的步伐。但当运动员时腿部受伤落下的伤痛时时折磨着她,置换关节早就应该提上日程,可需要近半年的休养让她一次次地放下了这个打算;因常年低头做手术颈椎不太好,一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普通外科手术都是站着做的,但她从没因为腿疼而有要求、有抱怨,按她的话说:“疼的时候也真疼,奇怪啊,只要一上手术哪儿都不疼了。”同事和朋友心疼地劝她,她只是笑。前两年赵瑛住院做了胆囊手术,同事们嘱咐她术后好好休息休息。可她看见病检冰冻的结果没什么大问题,立刻就放心了,两周后出现在病房。看到大家吃惊的模样,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在家实在呆不住了,家都打扫得烦了。一上班她马上就进入“家——病房”两点一线的运行轨道,恢复到和以前一样的忙碌状态。
早已是主任医师的赵瑛,坚持每天查房,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她的临床思路特别清晰,主管大夫和她说完病情后,解释不通的地方她会再详细地去问患者。她带的组每个月药费比从来都不会超标。对患者的耐心、关心体现在每个细节,第一天的一级护理,她会亲自动手将引流管、头发、被子、床都摆好摇好,查体也细细去做,乳腺癌手术后的胸带怎么打将来不会形成积液,她都要手把手教给患者。
赵瑛救治的患者太多了,感谢她的话、感谢她的人数不胜数,但让她始终不能忘记的,却是自己还是当住院医师时遇到的一位患者。在为患者清创时,手术针断了,在场的人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见,有人说应该是掉地上了。年轻的赵瑛就没有再找,缝合了伤口。过了一段时间,患者手指感染了,一拍片子发现有半根针断在指甲里。患者找回来后,赵瑛觉得特别愧对患者,认真给他取针、换药。伤口长好后,患者就走了。过了将近二十年,在一次上班时由于关节疼打车来上班,出租车司机开着开着就说我认识你。赵瑛愣住了,实在想不起来。司机伸出了他的手,赵瑛立刻认出这是她的作品。司机说现在手还挺好的,下车时司机说什么都不要车钱,只是充满感激地说,手术做得挺好的。赵瑛说,当时心里愧疚得不行,手术给患者留下半根针导致感染,这么多年患者不埋怨反而感谢。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觉得患者是善良的,只要真心对待患者,医生还是很受尊重的。
多年行医,赵瑛极少有医疗纠纷。在她的眼中,患者大部分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是来看病的,即使有一时不理解的地方,也应该站在患者的立场,时刻为患者着想。有位手术患者因一个手术细节的描述不符,将赵瑛告到医调委。在医调委,赵瑛把治疗的过程、结果、想法都详详细细地对患者说,患者非常满意,当场就把告状信撤了。医调委的工作人员惊叹,从没见过医患之间有这么好的沟通。事后她问患者:“在医院我也给你解释过,为什么你当时就不理解呢?”患者说:“在医院太难见到你了,可在医调委你就来了。”赵瑛当时就反思,医院比较忙、患者也多,自己不能很好地给他解释,以后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时,一定要多沟通。
注重传承常怀感恩心
赵瑛从医学院毕业来到我院时只有24岁,到今年已有36个春秋。医院想邀请她加入,可她认为自己和山医大一院风风雨雨并肩走过,内心已有了太多的感情,是山医大一院培养了她,成就了她,又怎能割舍得下?
赵瑛对恩师李士骏、赵秉化非常仰慕,认为他们不但自身优秀,还培养了一批可担重任的人才,她医院培养更多的人才,让山医大一院的传统传承下去。她说:“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到我这要是没有传承下去就会愧对我的老师。”科室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医生,她要把他们培养出来,让他们往前走,一定要后继有人。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需要她都会竭力去帮忙,她希望多传承一些知识给年轻的医生。
天才加勤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是赵瑛的信条。当跟她组的医生感到一天好几台手术工作强度比较大时,赵瑛没有刻意去说什么,她只是用行动去做“自己一生中愿意做的事情”,她一生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好医生。因此,她觉得不吃苦,天上的馅饼是砸不下来的,没有这样的熏陶、没有这样的环境是成长不起来的,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手上的功夫、管理患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日渐成熟。
赵瑛的治疗方案很规范。有位结肠癌患者,赵瑛做完手术后提出了化疗方案,医院更权威,就去北京拿回方案。回来后,和赵瑛的方案一对比一模一样,家属当时心悦诚服。严谨的做事方法使她带过的医生们也这样一丝不苟地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真正从患者的需要去做,这是赵瑛从踏入医学这个门槛一直到现在都坚持的。
她对学生亦师亦友。年轻医生难免有纰漏之处,赵瑛一旦发现马上就会把他叫过去,很认真地告诉他这个患者是怎么回事,怎样做会更好。她说自己栽过的跟头不希望别人再去栽。和学生们一起聚会聊天时说的也是患者的事,今天做了什么手术、遇到什么患者,然后她就讲她的经验是什么,哪些地方那样做是不是会更好。大家特别愿意和她讨论病历,一起去分析,因为和她在一起总会收获颇多。赵瑛的言传身教,让她周围的同事、学生无形中觉得当医生就应该这样做,否则内心都会过不去。
敢于担当百川终汇海
在同行的圈子里,赵瑛有着“救火队员”的美誉。只要是患者需要她,无论院内院外,她都会无一例外赶去帮忙。她说,这个时候叫我肯定是医生特别难,但凡他有别的办法也不会找我,不去的话就是一条命。所以尽管白天做了一天手术,晚上只要一叫就出去了,她总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这样的事太多,所以她的手机肯定是24小时开机,汽车里的油什么时候都是满的,以便可以随时启程。
在年的一天,医院的院长给赵瑛打电话,一个肝破裂的患者止不住血了,赵瑛说那就去吧。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速,都是盘山路,她一个人开车去把手术做了,人救活后,再一个人开车回来,第二天继续上班。
关键时候赵瑛会站出来,为科室年轻医生解决一些棘手的事。科里有个患者做了两次胆道手术后,患者和家属情绪都很激动。主治医生请来了赵瑛,了解情况后她对家属说:“根据患者现在这个情况,手术肯定还是要再做一次。我不能给你什么承诺,但我一定会尽我做医生的能力去把手术做好,挽救他的生命。”朴实的话语使争吵了一天的患者和家属立刻觉得这是一位能托付的医生,同意了手术,术后患者相当满意。
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胆囊有问题,医院转到我院急诊。当时由于没有床位,值班大夫暂时安排不了,与家医院。家属就说,来之前当地大夫已经交代了,就到山医大一院找赵瑛,只要她说这个手术能做你就找她做,除了她山西省没人能做这个手术。老太太急切地表示就是在急诊坐一晚上也要等赵瑛。赵瑛来后,果断地说:能做。患者康复出院那天,全家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医院接连有8个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原因不明,分析可能是手术室的问题。手术室护士长百思不得其解,将赵瑛请去。赵瑛将8个患者的资料一个个进行了分析,将6个排除了和手术室的关系,大家都点头称是。最后她将剩余患者的CT片子放下,说这两个是腹腔脓肿引发的腹腔感染。CT室的主任又仔细看了片子,说不可能。赵瑛顶着压力沉着地为一个患者先开了刀,一打开脓就出来了。医院的医生主刀再次证明了赵瑛的判断。赵瑛用条理清晰的临床思路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她在医学领域不容小觑的权威地位。
敢于担当,是千锤百炼的精湛医术在支撑;真心付出,是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在徜徉;赢得尊重,是敬畏生命的人格魅力在闪光,赵瑛用她的博大为“医生”——这一神圣而崇高的称谓谱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