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中心肠外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

202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章介绍当前全国范围内肠外瘘的诊治情况,探讨了影响肠外瘘预后的风险因素。

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依托中国肠瘘与腹腔感染注册系统,收集了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我国22个省市、直辖市共54家医疗中心收治住院的肠外瘘病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情况、基础疾病、原发疾病、直接导致肠外瘘的原因、肠外瘘部位和类型、并发症、治疗措施与疾病转归情况。

结果共纳入例肠外瘘患者,其中男性例,女性例;中位年龄55岁。肠外瘘的原发疾病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恶性肿瘤例(41.2%,其中胃肠道肿瘤例,占恶性肿瘤的86.3%)、消化道溃疡和穿孔例(13.3%)以及创伤例(10.3%)。有例(78.5%)以外科手术为直接致瘘原因;其次为创伤例(10.3%)、克罗恩病自发瘘92例(6.0%)、放射性肠损伤41例(2.7%)、重症胰腺炎20例(1.3%)及内镜手术13例(0.9%);还有5例(0.3%)致瘘原因不明。

表1本组例肠外瘘患者的原发疾病

关于患者的病变部位,其中单发肠外瘘例(88.7%),多发肠外瘘例(9.9%),合并肠内瘘者21例(1.4%)。单发肠外瘘中,空回肠瘘例(28.8%);随后依次为结肠瘘例(20.6%)、直肠瘘例(11.2%)、十二指肠瘘例(7.3%)、回盲部瘘76例(5.0%)、回结肠吻合口瘘65例(4.3%)、十二指肠残端瘘55例(3.6%)、胃肠吻合口瘘36例(2.4%)、食管胃/肠吻合口瘘36例(2.4%)、胃瘘29例(1.9%)及胆胰肠吻合口瘘21例(1.4%)。所有单发肠外瘘患者中管状瘘患者例,唇状瘘患者例。

图1本组例肠外瘘患者的病变部位

关于患者的治疗情况,共有例患者完成治疗,总计治愈例(92.6%),其中手术治愈例,自愈例;死亡85例(7.4%)。例(91.0%)患者采取了营养支持治疗,77例(6.7%)进行了消化液的收集回输。确诊肠瘘后,感染源控制措施包括主动冲洗引流例(62.0%)和被动引流例(28.9%),其中例(73.4%)在行感染源控制措施时采取微创形式(经原窦道更换引流管、穿刺引流等),而有例(17.5%)进行了开腹手术引流,例(9.1%)无引流措施。有例(53.2%)采取了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30d内死亡24例(3.9%),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69例(11.3%),术后再次发生肠瘘24例(3.9%)。全组治愈率最高的为回盲部瘘(%),其次为直肠瘘(96.2%,/)和十二指肠残端瘘(95.7%,44/46)。病死率最高的为合并肠内瘘者(3/12),回盲部瘘患者无病死者。

表2例不同肠外瘘类型患者治疗及其结果

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疾病为克罗恩病(χ2=6.,P=0.)和阑尾炎/阑尾脓肿(P=0.)的患者、肠瘘类型为合并肠内瘘(χ2=5.,P=0.)、多发肠外瘘(χ2=7.,P=0.)、食管胃/肠吻合口瘘(χ2=9.,P=0.)和回盲部瘘(P=0.)的患者、确诊肠瘘前无引流或被动引流者(χ2=9.,P=0.)、确诊肠瘘后无引流或被动引流者(χ2=9.,P=0.)、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χ2=.,P0.)、脓毒症(χ2=.,P0.)、出血(χ2=85.,P0.)、肺部感染(χ2=60.,P0.)、导管感染(χ2=10.,P=0.)和营养不良(χ2=21.,P0.)与病死率有关。

表3本组例肠外瘘患者死亡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提示,并发脓毒症(OR=7.,95%CI:3.~13.,P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OR=5.,95%CI:2.~11.,P0.)和出血(OR=4.,95%CI:2.~9.,P0.)是肠外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确诊肠外瘘后行主动冲洗引流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95%CI:0.~0.,P=0.)。

表4例肠外瘘患者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结论肠外瘘的总体死亡率仍较高,外科手术是导致肠外瘘发生的主要因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出血、导管相关性感染是肠外瘘患者的主要死因。实施主动冲洗引流是改善肠外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关内容摘自:郑涛,解好好,吴秀文,迟强,王峰,杨振华,陈超武,麦威,罗苏明,宋笑飞,杨士民,周伟,刘海燕,徐新建,周郑,刘传渊,丁连安,解凯,韩刚,刘宏斌,王建忠,王仕琛,王培戈,王革非,顾国胜,任建安.全国多中心肠外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9,22(11):1-.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k.com/jbzl/12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