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出生九天的新生儿得阑尾炎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日前!我们收治了一例九天新生儿患儿,以:“消化道穿孔”入院,入院后经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探查,术中发现患儿阑尾发炎并穿孔,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患儿患儿恢复良好,已经顺利出院,新生儿阑尾炎实属罕见,我们以前也只遇到过一例十八天的新生儿阑尾炎,新阑尾切除术后患儿恢复很好,虽然一岁以内小儿患阑尾炎的几率不高,但也不是不会得的,小儿阑尾炎往往症状不典型很难得到早期诊断,尤其是新生儿阑尾炎,更难诊断清楚,一旦发现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还是很好!下面把小儿阑尾炎的一些特点诊治原则简单介绍一下:

小儿阑尾炎又称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以5岁以上的儿童多见。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势较成人严重。弥漫性膜炎的并发率和阑尾穿孔率高,甚至致死,因此必须重视。小儿阑尾炎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短时间内即发生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故应加以重视。

儿童约占各年龄人群患者的10%。6~12岁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幼儿较少见,但五岁以下阑尾炎出现化脓穿孔的几率非常高,我们见到的五岁一下阑尾炎几乎没有单纯性的,所以五岁一下的阑尾炎并发症多更得引起重视,尽可能早期手术治疗。1岁以下发病率更低,可能与幼儿阑尾以育有关,此期阑尾在盲肠的开口较广,呈瓣斗状,不易形成梗阻,所以发生急性阑尾炎的机会也小。有学者报告,小儿阑尾炎的发病和季节有关,3、4月初春上呼吸道感染多的季节和7、8月胃、肠炎多发季节阑尾炎的发病也高。

病因

引起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原因仍不明确,是多方面的,主要为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血流障碍及神经反射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只了解与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细菌经损伤的黏膜及血循环达到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如上感、咽峡炎、扁桃体炎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使阑尾壁反应性肥厚,血流受阻,也会成为阑尾炎的诱因;

2、阑尾腔梗阻

粪石、异物(果核、蛔虫)、阑尾扭曲、管腔瘢痕狭窄等阑尾腔梗阻,使分泌物滞留导致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管循环障碍,有利于细菌侵入,细菌繁殖,这也是引发急性阑尾炎的较常见原因。阑尾腔如长时间被阻塞就会引起阑尾本身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发阑尾坏死穿孔。

3、神经反射

小儿受凉、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肠道内细菌侵入阑尾,引起阑尾发炎;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常伴有阑尾血管和肌肉反射痉挛,使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

发病机制

可分为3型:

1、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浆肌层及黏膜均有病变,有脓性渗出物附着。早期即可发生腹膜感染及渗出,严重时可发生穿孔。

2、卡他性(单纯性)阑尾炎

病变仅限于黏膜,主要病变为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黏膜充血水肿。

3、坏疽性阑尾炎

感染后阑尾发生血管痉挛栓塞,血循环障碍,阑尾壁广泛坏死,呈暗紫色。渗出不多,但对周围组织浸润较快,易发生粘连。

卡他性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但是若阑尾腔引流不畅,可继发感染而转化为化脓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特点

小儿急性阑尾炎病变以渗出为主,在炎症早期即有腹膜渗出,并迅速增加,炎症很快波及阑尾浆膜和壁层腹膜。

小儿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的机会高,原因是小儿年龄小,阑尾腔相对大,大网膜短,阑尾壁薄,易发生穿孔,且局限炎症病变的能力较差,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但婴幼儿阑尾炎病变以腹膜炎较显著,不严重或尚未坏疽、穿孔。

小儿盲肠位置较高,活动度大,相对游离,压痛部位变异大。

症状

小儿发热、腹痛即应考虑到阑尾炎的可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不能除外阑尾炎的患儿应留住院严密观察。当患儿入睡时边摇晃边轻拍患儿身体,如表示抗拒或哭啼时应提高警惕,反复进行检查。

1、全身症状较严重

较严重,发热出现早,体温多在37.5~38.5℃,可高达39~40℃,幼儿体温中枢不稳定和炎症反应剧烈,甚至会出现寒战、高热、抽搐、惊厥等症状。

2、腹痛

由于病史询问和叙述困难,常得不到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病史,腹痛范围较广泛,且有时腹痛不是首发症状。持续性腹痛,开始于上腹或脐周围,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阑尾腔阻塞时,伴有阵发性腹痛加重。

3、消化道症状

常明显而突出。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呕吐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长,可因大量呕吐,不能进食而产生脱水和酸中毒。肠道炎症刺激肠蠕动过快会引起腹泻,大便秘结者少见。阑尾穿孔后可见便频、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4、压痛和肌紧张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上方。反复检查可发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婴幼儿盲肠位置高和活动性大,其压痛点偏内上方,小儿腹壁薄,又欠合作,不易判断有无肌紧张。小儿会出现不愿活动,喜右侧屈膝卧位,走路时腰部屈曲。应耐心、轻柔和仔细检查,并上下、左右进行对比检查。

5、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由于早期腹膜渗出,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因而腹胀和肠鸣音减弱表现较为突出。

6、上呼吸道症状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这些疾病可能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诱因。因此,小儿常先有上呼吸道疾病,再有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7、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对鉴别痢疾、肠炎、肠套叠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在诊断中不能从简。直肠右壁敏感,如阑尾穿孔盆腔积脓时,指诊可感到直肠周围组织水肿肥厚,有压痛明显。

疾病特点

小儿急症阑尾炎有以下特点:

1、小儿机体防御能力弱

由于体液免疫功能的不足,补体缺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差,再加之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因而,容易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较成人明显,一般在左右,中性核增多,中毒症状也较严重。

2、较大的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和成人相似。6岁以上儿童可自诉腹痛部位和性质,配合检查,诊断较容易。6岁以下的婴幼儿常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腹痛和痛部体征往往也不固定,故临床误诊率高,有报告达63%。

3、化脓、穿孔块

小儿阑尾淋巴组织丰富,阑尾壁很薄,肌层组织少,发炎后淋巴水肿严重,可造成阑尾腔梗阻,血运障碍,故容易穿孔。年龄越小,穿孔发生率越高,大网膜发育不全,且穿孔发生率越高,穿孔后多形成弥漫性腹膜炎,且难于粘连形成局限性脓肿。化脓型阑尾炎在发病14~24h均可发生穿孔。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便常规

阑尾位于输尿管附近,尿内有少量红细胞,病情较重时便内可能有少量脓球。

2、血常规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细胞增多,但也有个别阑尾炎患儿白细胞上升不明显。

化脓性阑尾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到(10~12)×/L;有脓肿形成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则白细胞可达20×/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0.85~0.95,并且有核左移

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至0.85以上多反应病情较重,有时还可见中毒颗粒。

3、穿刺液检查

适用于诊断难或有腹膜炎症状者。

一般用皮下针穿刺右下腹阑尾点,将穿刺液做镜检,细菌涂片及生化检查。

期局限性腹膜炎,穿刺液稀薄;早期化脓性阑尾炎,镜检有脓球者;坏疽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可见穿刺液脓多且黏稠,或为血性、有粪臭味,涂片见有大量细菌者。

4、血清C反应蛋白和纤维结合蛋白值

发病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值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可作为术前判断阑尾炎程度的辅助指标

影像学检查

1、肛门指诊

可发现直肠右壁敏感,如阑尾穿孔盆腔积脓时,指诊可感到直肠周围组织水肿肥厚,压痛明显。直肠右前方有炎性浸润和增厚,盆腔有脓肿时有触痛,并有炎性包块形成。

2、B超检查

正常阑尾长5~7cm,直径4~7mm,腔很细,通常情况下普通超声不能显示,炎症时,阑尾肿胀、增粗,直径6mm,壁增厚≥2mm,浆膜层毛糙、回声增强,粘膜毛糙、回声中断或阑尾腔内积液、积脓或粪石。

B超对阑尾图像的显示是以病理变化为基础的,其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均较高,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辅助检查手段。可根据阑尾腔宽度增加,诊断出阑尾周围脓肿的大小。B超还能显示出坏疽性阑尾炎腹腔内渗出液的多少及阑尾周围肠管的蠕动情况,还能正确诊断异位阑尾。

(1)、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腔呈现低回声区,肠管蠕动活跃

(2)、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状呈“U”字形或“C”字形,阑尾壁增厚粗糙不均,部分壁可呈双层壁,阑尾腔增大呈低回声区,有的还呈点状强回声,肠管失去活性

(3)、阑尾穿孔者,阑尾影像不清,周围肠管呈麻痹状态,但可见右下腹有包块形成,内有弥散的低回声区,并向盆腔延续。

(4)、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弯曲呈“C”字形改变,阑尾壁呈双重性,腔呈现强弱不等的低回声区,肠管失去活性呈麻痹状态;

3、X线腹部平片

适用于腹胀患者。虽乏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胃肠穿孔、肠梗阻、坏死性肠炎等。

可显示右下腹异常气体影,右腹壁线消失,腰大肌阴影模糊,腰椎向右侧弯曲等征。另约有一成病例可见到阑尾粪石影。

4、CT检查

可显示阑尾及周围软组织和炎症,表现为周壁对称性增厚,管腔完全闭塞或充满水样密度的脓液而扩张,盲肠周围脂肪模糊,密度增大。

5、肠电图检查

肠电图的变化腹膜内炎症刺激、肠道功能减弱有关。

无腹膜炎患儿,炎症仅局限于阑尾,回盲部的肠管炎症直接刺激,该部位的电压低于正常值

有腹膜炎患儿由于炎症进展加重,阑尾化脓、坏疽、发生穿孔,腹腔炎症渗出液增多,各部位的肠电图均低于正常值。但腹膜炎轻重程度通过肠电图尚未见有特殊变化规律。

6、腹壁肌电图检查

腹壁肌电图波幅可判断腹部体征,有无肌紧张及其程度。

阑尾穿孔腹膜炎有持续性的肌紧张出现,静止状态下左、右下腹部肌电波幅均明显增高。

化脓性阑尾炎静止时肌电波幅略有增高、触压右下腹时可见肌电波幅明显增高。

单纯性阑尾炎静止时肌电波幅增高不明显。

鉴别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在鉴别诊断中,要特别注意与急性胃肠炎、肠蛔虫症、肠套叠、痢疾、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原发性腹膜炎和美克耳憩室炎等相鉴别。还应与其他急腹症鉴别:

与化脓坏疽及晚期阑尾炎相混淆的疾病

1、卵巢囊肿扭转

女患者右侧卵巢囊肿扭转引起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肿物可因血循环障碍出血坏死而引起有腹肌紧张压痛。辨别诊断为直肠指诊及双合诊触及盆腔内圆形肿物。

2、梅克尔憩室炎

憩室位于末端回肠距回盲部20~cm以内,发炎时压痛和肌紧张部位比较靠近中线,如有便血史者,应考虑本病。术前检查一般不能辨别,手术时若阑尾正常则应探查回肠。

3、回盲部结核

患者全身消瘦,经常有低热,一般有慢性腹痛史,常可摸到肿物,身体其他部位也可有结核病灶。

4、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有腹泻便血史,入院时常有高热,严重的出现中毒或休克状态,右下腹或全腹压痛紧张。须开腹探查,明确诊断。

5、原发性腹膜炎

多见于4~7岁小儿。鉴别主要看腹穿脓液,稀而无臭味,镜检为球菌者,诊断后仍以及时行剖腹探查为宜。

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相混淆的疾病

1、急性胃肠炎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腹肌紧张不明显。数小时后,出现腹泻、压痛消失。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腹痛较广泛,右下腹痛也较其他部位明显。但压痛多不局限,也没有腹肌紧张。用抗生素治疗,并观察数小时,病情无进展,或有减轻。

3、肠蛔虫症

由于肠痉挛引起不规则性腹痛,腹部压痛不固定,无肌紧张。

4、右肺下叶肺炎或右侧胸膜炎

用手按住右肋缘处保护胸部,另一手逐渐持续压迫右下腹,腹肌紧张会逐渐消失。另外患者呼吸快鼻翼扇动。胸部听诊可有摩擦音、啰音及呼吸音减低。

5、过敏性紫癜

虽有腹痛和压痛,但无肌紧张。伴有皮下出血斑,关节肿胀和疼痛。

预防

由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为了尽量避免宝宝患上阑尾炎,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

1、饮食。养成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均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饮食引导宝宝形成良好的习惯。

2、锻炼。加强锻炼,增强小儿体质,预防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3、日常活动。不要边玩边吃,避免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活动不要让宝宝饭后马上进行蹦跳、奔跑等剧烈运动。

4、驱虫。防止肠道寄生虫,及时遵医嘱进行驱虫治疗。驱虫如宝宝有肠道寄生虫,医院就诊。

并发症

1、粘连性肠梗阻

多发生于阑尾穿孔腹膜炎或脓肿者。原因为炎症造成肠襻与肠系膜的粘连,可并发肠梗阻。

术后早期(10天以内)发生的多是由于感染造成,经胃肠减压、保守疗法、积极控制感染后梗阻多能缓解。晚期(1个月以后)发生的须开腹手术。

2、残余脓肿

阑尾穿孔腹膜炎可发生残余脓肿,通常在术后7~14天形成。

脓肿多发于盆腔,也在肠间隙、膈下或肝内、脾下发生,其他地方未见有发生。

临床表现为体温下降后又逐渐上升,白细胞增多。

轻者多采用用抗炎及支持疗法,使脓液自行吸收。脓肿范围较大,且位置明确而有张力时,应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

3、粪瘘

多数由于阑尾周围或阑尾残端病变严重造成,小儿少见。个别是由于结核感染。

换药数周不能自愈者,应行瘘管切除术。









































黄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说黄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说
光亮的车漆无意间常浮现道道划痕光亮的车漆无意间常浮现道道划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k.com/jbzl/2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