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冬再议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
2016-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谢晓医院肿瘤科主任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这个时代肿瘤诊治的风向标,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小分子化合物,人们不断通过各种基因检测手段,探索能够预测疗效和改变预后的重要分子靶点,揭示各种基因之间的相关性,试图将药物从单靶点向多靶点转化。近年来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取得的一定成果,期待能够获得重要突破,让分子靶向治疗在诊治疗效方面获得进一步提升。
分子靶向治疗的皮肤毒性
然而,世界万物均具有双面型,分子靶向治疗亦不除外。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其毒性反应揭开了朦胧的面纱,特别是皮肤毒性反应最为常见,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OL),严重者甚至导致中止治疗,极大降低了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在年Shepherd教授主持的BR.21研究中,人们就已发现皮肤毒性的发生率高达76%,约14%患者因此被迫减量或中止治疗。随后年TRUST研究提示皮肤毒性反应可能是EGFR-TKI的疗效预测因素,但对患者的QOL产生了巨大影响。年日本研究者针对EGFR野生型患者进行了号试验,发现EGFR野生型患者应用厄洛替尼仍然有效,但皮肤毒性的发生率高达96%,在获得疗效的同时失去QOL,这样的效价比值得人们深思。随着人们对肿瘤诊治模式的转变,QOL已逐渐成为当代肿瘤学专家学者的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